倩窗云影

墙头一大堆,随时会变。

扒一扒红楼梦中戏曲的引申含义

红楼中多次描写看戏的场景,那个年代大户人家都爱自己养戏班子。娱乐程度等同于现代人自己在家里建一座电影院。至于为什么要自己养戏班子,不过是为了突出自己有地位,其次就是为了家里的女眷。那个时代未出阁的少女是不允许让外人看的,要是从外面找戏班子唱戏,那家里的小姐不都让那些“下九流”看去了,这简直不成体统。况且作为大户人家,看大众戏才没意思,要看就看私房戏。


无论什么节假日,看戏是永远少不了的一个环节。就是给宝钗过个生日也要找个人来唱戏。看戏其实有时候也能反映一个人的心境。


宝姐姐和《鲁智深醉闹五台山》


宝钗过生日,贾母命令宝钗点戏,宝钗先是点了一出极热闹的《西游记》,宝玉当时便觉得宝姐姐庸俗。因为《西游记》是一出热闹戏,然而贾宝玉是最不爱热闹戏的,并且认为热闹就是俗。宝钗后来又点了一出《鲁智深醉闹五台山》,这出戏也是一出热闹戏。这出戏最大的看点是鲁智深和卖酒人斗嘴,和众和尚打架,然后打坏了山门的哼哈二将。在贾宝玉眼里,武戏就是俗,何况这出戏里还有斗嘴的戏,宝玉是最不爱看人吵架的。这时候宝玉多少有些看不上宝钗,觉得那么有文化的宝姐姐怎么喜欢看这种戏?于是询问宝钗,宝钗后来便给宝玉解释了一出《寄生草》:



漫揾英雄泪,相离处士家,谢慈悲剃度在莲台下,没缘法转眼分离乍,赤条条来去无牵挂,哪里讨烟蓑雨笠卷单行?一任俺芒鞋破钵随缘化。

这么有人生哲理的话。一下子就让宝玉对宝钗的审美水平佩服得五体投地。


宝姐姐看戏既能让贾母高兴,又能随了自己的心意,还能让贾宝玉这个迷弟佩服的五体投地。


其实这也是宝钗性格的体现:处事圆滑,品高和寡。


贾母看戏

贾母审美绝对不俗,就是偶尔提一句“只提琴合萧管,笙笛一概不用。”都能让旁人觉得新奇。第五十四回元宵节开夜宴,贾母先是点了一出‘寻梦’,这段戏出自《牡丹亭》。《牡丹亭》放在当时也算是较粉的戏了,按说贾母才刚刚说了一出“掰谎记”,这时候怎么就点了一出不大适合年轻姑娘看的戏了?



贾母后点了一出‘惠明下书’。这段戏出自《南西厢记》。也是一出不大适合闺门小姐看的戏。

点完戏后,指湘云道:“我像他这么大的时节,他爷爷有一班小戏,偏有一个弹琴的凑了来,即如西厢记的‘听琴’。

可以看出来,贾母小时候也是个调皮的,甚至是不大守规矩的。也曾看一些不适合她看的戏。贾母心里也很清楚这个年纪的女孩子喜欢看什么,便在过节时让她们开心开心。但是贾母到底也是大家闺秀,不能让这些孩子看进去了、痴迷了,所以才会说“也不用抹脸。只用这两出,叫他们听个野意罢了。”不用抹脸,就是指不用很投入的唱,意思是点到为止即可,就是让这些孩子听个“野意思”。

宝钗小时候也曾看过那些禁书,但是后来被父母教育得丢开了,宝钗是不赞同黛玉看这些书的,就和贾母不赞同孩子看这些粉戏一样。

元春看戏

元春省亲,点了四出戏,分别为《豪宴》《乞巧》《仙缘》《离魂》。《乞巧》出自《长生殿》,讲的是杨贵妃和李隆基的故事,一出典型的悲剧,也是暗示元春的悲剧结尾。《离魂》出自《牡丹亭》,讲的是杜丽娘情痴柳梦梅,被情所困,最后香消玉殒。这个杜丽娘就是典型的林黛玉。



《豪宴》就是现在的京剧《审头刺汤》。故事的起因是汤勤 以“一捧雪”杯为由陷害莫怀古,这也算是暗示贾府被人陷害。从汤勤最后并没有好结果,被雪艳杀死。可以大概推论出汤勤就是贾雨村。



京剧《审头刺汤》

《仙缘》即是汤显祖《邯郸记》里末一折的《合仙》,《邯郸记》就是贾宝玉过生日时,芳官给贾宝玉唱的“生日歌”,这出戏讲的是卢生在邯郸的一个小客店遇到来世间超度凡人的仙人 吕洞宾,卢生抱怨自己命运不济,吕仙则给他一个瓷枕入睡。卢生在梦中经历了一连串宦海风波,五十余年人我是非,一梦醒来,终是一场空。其实很显然,这出戏就是暗示红楼是一场梦。贾宝玉就是卢生,作为一块顽石经历了人间一场虚幻的梦。


评论

热度(47)

  1. 共2人收藏了此文字
只展示最近三个月数据